每年12月末,是查干湖冬捕的黄金期。能够亲历冬捕现场,对话渔猎“传人”,体验和感悟古人生存的文化形态,是难得的经历。从拜天拜水拜鱼神,到徒手抓鱼或用刀叉猎鱼,再到融合了汉族渔猎的“大拉网”,查干淖尔人原靠着始渔猎技艺世代传续,繁衍生息。如今,这里是中国北方“最后的渔猎部落”,蒙古族草原文化、东北渔猎和农耕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独特渔猎文化,历经岁月,仍然熠熠生辉。
28日上午,查干湖北岸渔港码头,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启幕。万尾鲜鱼出“玉门”,重达近50斤的“头鱼”出水后现场拍得999999元人民币,成为查干湖冬捕历年来价格最高的“头鱼”。在冰封的湖面上,数万名游客争相抢购鲜鱼,为新年讨个好头彩。
祭湖醒网的取义为:祭祀查干圣湖,唤醒沉睡的大网,开始冬季捕鱼。每年,渔工们进行冬网捕鱼前都要举行这一传统仪式,奉拜天父地母,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,百姓生活幸福安康,感激大自然的馈赠。
当日的仪式,场面盛大、神秘壮观,震天的锣鼓,轰鸣的法号骤然响起,身穿蒙古袍的族人燃起圣火,欢跳查玛舞。进湖开网的渔工们喝过大碗的壮行酒后,跃上马爬犁,在喧闹的鼓乐声中向湖心疾驰而去,一年一度的冬网捕鱼开始了。
本届旅游节将持续到明年2月28日,期间观鱼、赏雪、戏冰、民俗体验系列游将轮番上演,更有冰湖摄影大赛、冰上风筝赛等,为游客带来更多新颖娱乐体验。
查干湖冬捕有其固有的步骤。连年来,不断刷新着“单网冰下捕捞量”的吉尼斯世界记录。
在一米左右的冰层上,渔人每隔八、九米凿一个冰眼,一网要凿几百个冰窟窿,然后穿杆引绳,将2000多米的大拉网慢慢舒展成一个硕大的“包围圈”,下网的过程要持续八、九个小时。
收网时,用马拉动绞盘牵引著钢丝绳转动,逾千米长,四、五米宽的大网裹著冰层下的鱼儿从出鱼口缓缓露出冰面。渔工们边收网,边将打上来的鱼平摊在冰面上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一网甚至可以打到数十万斤淡水鱼。
每年首张“红网”打出最大的鱼被称为“头鱼”。今年,重达近50斤的“头鱼”出水后,现场拍得999999元,是查干湖冬捕历年来价格最高的。第19代“鱼把头”马师傅称,谁能买得这条“头鱼”,来年将会鸿运当头、幸福吉祥。
在寒冬冰封的湖面上凿冰下网捕鱼,收获多寡看大伙儿运气和团结协作,更要靠有责任心、有技术、有组织能力的“鱼把头”带。
张文是查干湖最有名的“鱼把头”,每年的冬捕时节,看到越来越多的外乡人来此观鱼、品鱼,他是打心里面高兴。
见到张文时,他家穿着厚厚的羊皮大衣、高腰毡靴,戴着狗皮帽子,腰系象征吉祥的红腰带,正指挥渔工们下网。“今年首张大眼网,周边环境很理想,应该可以出红网。”他告诉记者,父亲带着他自小打鱼,身受天地的馈赠让自己离不开这片湖。
谈到查干湖出产的鱼,张文满是赞誉:“纯野生鱼,没有一点饲料,吃鲜又吃肥。说句玩笑话,你可以说查干湖的人不咋招,但绝不能说查干湖的鱼不好。”
20多年的冬捕经验,张文对这冰上的门道儿,没有不清楚的。“鱼群在冰下喜欢成群地聚集。由于鱼的聚堆往往使水涌动,冰面上的雪便微微起鼓,这种冰面是有鱼群的征兆。同时还要通过冰的颜色和气泡判断鱼群游动的方位,再听冰层下面的水流声了解鱼群的位置。”
当好“鱼把头”不容易,要具备三个条件:技术要过硬,领导要信任,还要有组织能力。张文话语中带着霸气,“百人的队伍,既要打到鱼,还要保证大家的安全,责任大、压力大!”
冰下长达2000多米的渔网窜动,目光锁定在数不清的淡水鱼跃出冰面,此时,就是张文最骄傲的时刻。
接连几年,冬捕开网前期众多国内知名物流公司纷纷踏至查干湖,游客可以把鱼货快递回去,既方便又新鲜,而国内无法前来,且垂怜查干湖鲜鱼者,还能在网上购买到,48小时内便可以收货。
“目前看,网上销售十分火爆,4-10斤的胖头鱼,甚至更大的,供不应求。”查干湖渔场书记单军国告诉记者,查干湖盛产70多种鱼,冬捕产品囊括了胖头鱼、鲤鱼、草鱼等近30个种类。“鲜鱼年产都在4000吨左右,很稳定。”
谈起查干湖鱼的品质,单军国满腹赞誉:“这里自然生态好,北纬45度线,弱碱性水且偏高,尤其是胖头鱼特别喜欢在这种环境中生长。自然形成的湖泊,面积较大,养料丰富,这里又四季多风,鱼经常在风浪中游动,像运动员一样运动,肌肉发达,肉质鲜美,口感极佳。如今,弱碱的食品有很多益处,提高身体抗病能力。这些都是品尝过查干湖的鱼的人的同感。”
每年首张网下冰,捕获的头鱼都要重达30多斤,现场拍卖所得几十万元,可见如今查干湖鱼的出场费不菲。甚至很多渔把头都开玩笑说,“买条像样点的鱼,跟买只羊一个价。”查干湖鱼的名声早已远扬,深圳、广东、上海、北京等地的订单这两年尤其多,周边买卖更是火爆,有时单网出货10万吨,不到一小时就会在冰面上卖光。面对种种喜人态势,单军国笑着讲,“三到五年之内,我们的鱼走遍大江南北绝不是难事。”
传统的捕鱼作业方式配合多元化开放式的销售,且保证质量,查干湖鱼知名度提高的同时,附加值随之大幅度提升。在单军国看来,渔工们是最大受益者。以前他们很多到外地打工,背井离乡,现在渔场发展好了,就都回来了。如今,75%的渔工在城里买了房子,有些还开上了小轿车。